◎本文摘錄自《漢聲精選世界最佳兒童圖畫書媽媽手冊》
<鄭明進、蘇振明、陸雅青談怎樣看孩子的繪畫用色>
有一天,漢聲編輯接到一位媽媽打來的電話,她心急的說:「怎麼辦?我五歲的孩子好可怪喔!他畫圖所用的顏色全都是咖啡色,深深淺淺的咖啡色!老師說他構圖很成熟,可是用色太偏了。可不可以為我介紹這方面的專家,我想請教請教他,看孩子是不是有毛病……」 和她談完一席話,我們心中也留下一些疑問。到底,影響一個孩子繪畫用色的因素是什麼?以用色來分析孩子性格的可行性又如何呢?要是孩子用色太了,該怎麼幫助他呢?於是我們請教了三位美術教育專家:鄭明進、蘇振明和陸雅青老師,為我們解答困惑,希望也能解開媽媽心中的疑問。──編者
漢聲:我們可不可以談談顏色給人的感受?
鄭老師 :從物理現象來說,顏色本身都有明亮度,這些明亮度會刺激視神經,直接帶給我們視覺上不同的感覺,也讓人心靈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聯想。就像我手中這份表格所列舉的,顏色的確各有其特殊聯想。
紅色─熱情、喜悅、危險、革命、活動
橙色─溫情、嫉妒、疑惑
黃色─希望、明朗、高貴、永久、輕快
綠色─安全、安祥、新鮮、和平、成長
藍色─清涼、理智、深遠、寂寞
紫色─優美、高貴、權威、反省、不安
白色─潔白、純潔、神聖、虛無、不祥
灰色─平凡、絕望、悲哀、憂心、恐怖
黑色─黑暗、恐怖、不祥、神祕、沈默
蘇老師:但是,同一個顏色濃淡不同、和它接觸的時間長短,也會影響它給人的感受。比方說,藍色給人一開始的感覺是夢幻的、漂浮的、清涼的,但如果和它接觸的時間過久,就可能有憂鬱、單調、茫然的感受。像漢聲的圖畫書《顏色是怎麼來的》所描述的情形一樣。
鄭老師:對。不過,除了這種感官上的生理感受之外,人對色彩的感受還是會受到主觀和直覺等等內在心理因素的影響。
陸老師:自我的經驗、流行的趨勢,甚至年齡也都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喜好。大體上說來,年紀較小的時比較會受生理作用的影響,年紀越大就越受個別經驗的影響。而且,根據研究,年齡愈小的孩子,大多越偏愛鮮艷的顏色。
鄭老師:人還會透過色彩表達內心的情緒,甚至賦予色彩特殊的情感,這種特色在民族文化的用色上,表現得最明顯,例如中國人喜歡把紅色當作喜悅、歡樂的象徵。
蘇老師:所以,影響一個人對色彩感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沒辦法單從一個角度去斷定某人喜歡某個顏色是表示如何如何,或者某個顏色給人的感受一定是如何如何。
漢聲:除了年齡、文化、接觸和生理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孩子對色彩的選擇?
蘇老師:我們先從大人和孩子繪畫時的原動力來分析。小孩子畫畫比較感性、憑直覺,也比較沒有計畫性,多半屬於自由塗抹。這和大人採用比較理性、有計畫性的色彩觀,是非常不一樣的。
鄭老師:性格不同也會影響孩子對色彩的選擇。通常,活潑快樂的孩子用色幅度比較廣,而且會比較偏向亮麗、溫暖的色調,像紅色、黃色。如果是比較憂鬱,常受壓抑、挫折的孩子,就可能比較不敢使用鮮艷色。他可能會比較偏向選用黯淡的色調,例如黑色、灰色。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大略的統計結果,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個別經驗。父母要避免以偏概全才好。
陸老師:在我的臨床治療經驗裡,就有一些非常個別的案例。比方說,鮮艷的顏色一般可能給人熱鬧、有活力的感覺,但要是孩子曾在熱鬧的場所受到過心靈創傷,那他可能會以鮮艷的顏色來表示他內心的沮喪或不愉快的經驗。
這種反應在藝術治療上,稱為「防衛機轉」。這樣的孩子對色彩的感受,就統計結果就迥然不同了。父母一定要瞭解,由於色彩有時候是個人經驗的投射,所以千萬不要忽略其中的個別差異性。
蘇老師:客觀的生活環境也會影響孩子的色彩表現。最重要、最直接的,不外是孩子成長背景中的家庭環境、父母的教養觀、社區環境和時常接觸的文化刺激……通常會影響他的色彩觀。
陸老師:還有,父母本身對顏色的喜好、家裡室內布置的色調,都可能影響孩子對色彩的選擇。另外,孩子繪畫用色不夠豐富,或是色調奇怪,也可能只是因為他可以選擇的顏料太少,或者他缺乏調色、配色技巧。這些單純的外在因素,也是不容忽略。
漢聲:那麼,是不是坊間以色彩分析性格的書籍或測驗並不適合拿來做分析孩子之用?
陸老師:不錯。雖然色彩可能比線條、圖案更接近人的情緒,但是在用作分析的依據時,必須同時兼顧孩子繪畫的構圖、線條、內容,甚至他塗抹的方式。而且必須要由專家和孩子詳細晤談,瞭解他的生活背景、成長經驗,才能比較客觀不偏頗的下判斷。這種分析十分複雜,而且非常注重個別差異性,所以除非受過專業訓練,否則稍一不小心就會弄錯。
蘇老師:雖然有人說「兒童畫是兒童心理的X光照片」,但是這張照片在一般人眼裡是看不出什麼名堂的。假如父母有興趣去探討孩子繪畫的用色,最好能長時間收集孩子一系列的作品,提供給心理醫生或美術教育專家,作為他們分析與輔導的參考。
鄭老師:其實,色彩是人的情感表現,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互相影響。所以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健康愉快的生長環境,去分析性格反倒是次要的。
漢聲:要是孩子繪畫的用色太偏頗,是不是有辦法協助他修正呢?
鄭老師:可以的。人對色彩的表達,其實就是對生活的表達。父母可以多讓孩子接近大自然,因為大自然的色彩最豐富,層次最多、變化也最多。
好比一朵人造花和鮮花來比較,人造花的色調缺乏鮮花那種微妙、漸層並且有秩序的變化,因為鮮花中有水分和生命,會隨時展現柔和細膩的色彩變化。大自然是智慧的寶庫,可以讓孩子從中學習到色彩、構圖、造型和線條的運用與搭配,獲得許多寶貴的啟示。
蘇老師:另外,居家的色調安排和室內家具的布置也要恰當和諧。父母可以盡力讓孩子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孩子有一個健康、自然、豐富的生長經驗,自然而然他的用色也就比較豐富、健康。
最後,三位老師一致建議父母,平時可以讓孩子接觸各種不同的顏料,多練習調色和配色的技巧。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因為技巧生疏而不小心調出一大堆灰灰暗暗的顏色。
陸老師:有的孩子以為把很多漂亮的顏色放在一塊兒,也會出現漂亮的顏色,結果卻意外帶給他一種挫折感和沮喪感。父母可以設計遊戲,引導孩子做調色的實驗,讓孩子在實驗中學習用色的技巧,以豐富他的色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