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感覺統合教育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竹北感覺統合教室 / 感覺統合課程

 

視覺的錯覺 圖會轉動喔

482372835_m482374043_m  

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對色彩學 右腦開發早一步

 

生活中俯拾皆是色彩,即使只是吹泡泡,也可藉由光線的折射呈現出五彩繽紛的顏色,暢遊多采多姿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從色彩開始啟發小孩的美學,培養出具有想像力、思考力、創造力及社會生存能力的孩子吧!

 

【撰文/黃星若)

感覺統合-從認識顏色開始

各位小朋友,我們今天來到歡樂的節日慶典,在慶典裡,會看到什麼?」台上老師講完故事後丟出了問題,只見小朋友們開心地忙碌了起來,先用紅色黏土做出熱狗,再用爆米花蘸上繽紛的顏料,在畫紙上展現出歡樂的感覺,最後則選用自己喜歡的色彩,在牆壁上揮灑出節日慶典裡出現的東西?

學齡前,80%學習來自視覺

這是小朋友的藝術課程,老師藉由故事及遊戲,搭配情緒的想像,做色彩的探索及運用。在全球28個國家設有教育中心的GYMBOREE(健寶園),其PLAY課是針對零至五歲幼兒所設計的感覺統合課程,課程指導主任劉慧貞表示,藉由色彩認知的感覺統合,讓小朋友在充滿色彩的環境中,培養出創造力及想像力。

劉慧貞說,視覺對兒童學習相當重要,學齡前有80%的學習是來自於視覺,而色彩正是給予視覺刺激最重要的要素。四至六個月的寶寶視覺發展可以看到60公分 左右的距離,較喜歡對比強烈、飽和度強的顏色,所以父母這個時期可以提供反差大的顏色(如黑或白),吸引其注意;一歲以後的寶寶開始會對鮮豔的色彩感興趣,顏色深淺也可建立環境中景深空間的概念;再大一點,大約兩、三歲可以拿畫筆作畫時,還能藉由小朋友在繪畫上喜歡使用的顏色,看到反映出來的情緒及個性。

玩色彩,刺激聯想、感知力

事實上,色彩是構成藝術表現的一大面向,劉慧貞指出,色彩在生活中的運用很廣泛,運用色彩能培養生活中的美學素養,使生活充滿美感。

該如何讓孩子「玩色彩」?劉慧貞建議可藉由遊戲或故事將抽象的顏色賦予意義,讓小孩自由聯想,看到藍色會想到什麼?是天空、海洋,或爸爸的藍襯衫?看到紅色想到太陽或香甜的大蘋果?這樣的方式對小孩的思考能力有相當大的助益。

此外,可以使用道具來創作,誰說畫畫只能用筆?手、腳,甚至一片葉子,都是作畫的好工具;誰說顏色只有用彩色筆及水彩顏料才能表現?用花朵及食材也能將衣服染出漂亮的色彩。劉慧貞會在課堂上以各種方式讓孩子創作,像是拼貼畫、水彩畫、蠟染等,培養出孩子豐富的想像及創造力。

劉慧貞表示,做中學的方式,可以建立孩子們的色彩敏感度,在「感知」方面給予多元刺激,在「運用」方面鼓勵多方嘗試,讓孩子能夠將色彩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奠定他們日後運用色彩提升生活品質,並且建立個人「色彩素養」的基礎。

掌握顏色,自然能掌控環境

劉慧貞認為,結合更多想像性的遊戲,能循序漸進激發孩子的藝術潛能;多樣化的創意形式更能夠鼓勵孩子們在繪畫、雕塑及手工設計的發展,創作出孩子們專屬的作品以及建立自我表達的能力。

藉由藝術激發幼兒豐富的想像力,孩子每次不僅能帶作品回家,而且還在腦海中印下積極的自我表達精神及享受創作的快樂。劉慧貞並透過繪畫、雕塑、著色、剪貼、歌唱律動、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孩子親手參與各種創作的過程,釋放內心的想像力,以及透過遊戲活動來幫助孩子建立認知、社會性和動作發展能力。其中,「氣球傘」就是個將視覺及感覺統合的遊戲,劉慧貞相當喜歡讓小朋友玩氣球傘遊戲,因為五彩繽紛的氣球傘能吸引孩子的視覺,在歌聲及遊戲中,可以吸引他們的各種感官並促進感覺統合的能力,也有助於手眼協調。劉慧貞進一步說道,誰說玩色彩很難?生活中俯拾皆是色彩,即使只是吹泡泡,也可藉由光的折射呈現出五彩繽紛的色彩,暢遊色彩世界,就是這麼簡單!

劉慧貞也鼓勵爸媽讓小朋友直接用肢體做色彩的探索,「不要怕弄髒!」因為顏料也是一種觸摸,粉筆、蠟筆、水彩,不同的顏料不僅觸感不同,畫出來的感覺也大大不同,爸媽只要幫孩子們準備一個安全的環境,一張大畫紙,準備好無毒無刺激性的顏料,就讓小朋友自己去體驗,去發現色彩組合的樂趣。

色彩,是從生活中實踐美學最直接及最重要的元素。生活中各個面向都少不了色彩,可以是品牌特色,可以是城市風貌,甚至代表著個人風格及品味,因此對色彩的掌握,是不容忽視的基本美學素養。但在美學之外,劉慧貞說,掌握色彩的人對於環境掌握能力自然高,不僅容易建立自信,在情緒與他人互動上都相當好,在智能發展上也會表現優異。而由顏色發展出來的感覺統合,是未來孩子創意發想的重要基礎。

【完整內容請見《食尚小玩家》2011年第31期】

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遊戲可分為那幾種類型?

 

依參與度分類

 

主動遊戲──主動遊戲即是個體必須參與該項活動,其樂趣從親身參與活動中獲得。惟當兒童期邁入青春期後,由於生理發展消耗很多能量,且因為家庭和學校賦與兒童的任務與責任愈來愈多,在時間和體力兩方面均不容許的情況下,主動遊戲便日漸減少。例如,賽跑、繪畫、玩泥巴、打電動等均是。

被動遊戲──被動遊戲也可稱為娛樂(amusement),個體並不須要親自參與活動,其樂趣得自於觀看他人活動,個體不必耗費很多的精力,個體從中所得到的樂趣,並不亞於主動遊戲。例如,看電視、看漫畫、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書籍等被動遊戲。

 

 

依認知程度來分

 

功能性遊戲──發生在出生至兩歲的感覺動作期,遊戲內容毫無主題與組織,純然只是感覺器官的刺激輸入,可幫助個體感官的功能成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象徵性遊戲──發生在運思準備期,從兩歲開始,五、六歲為高峰(亦稱戲劇性遊戲)。此時兒童喜歡模仿成人的角色行為,透過各種象徵的物件或舉止動作達到模仿的目的,從中獲得快樂,扮家家酒即為典型的象徵遊戲。
規則性遊戲──六歲開始,八、九歲為高峰。遊戲內容為有規則的競賽。有遊戲規則、角色分配、動作技巧的限制等,例如,躲避球、棒球、接力賽跑等。

依社會性來分

 

獨自遊玩──嬰兒兩歲以前的遊戲,純屬感覺與動作方面的遊戲。玩弄簡單的玩具和運動探索自己的身體,是遊戲的主要項目,故此時期稱為「感覺動作試驗」(Sensory motor-experimentation)的遊戲。嬰兒期的遊戲以「獨自娛樂」為主,是所謂的「單獨遊戲時期」。例如玩各種玩具,抓、捏、敲、咬、聞、聽等。

 

旁觀遊戲──本階段比獨自遊玩更進一步,兒童開始對週遭人事物感覺到好奇,進入直覺判斷時期。兒童喜歡站在旁邊看別人遊戲,被玩耍的小朋友和遊戲所吸引,惟生理機能控制能力仍未非常良好,加以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怕生,是以藉由從旁觀看獲得愉快的情緒,但不願意參與遊戲。例如:喜歡站在遊樂器旁觀賞。

 

平行遊戲──和其他小朋友在同一場所玩著同樣的玩具,不過這時其他的小朋友只是遊戲的誘因,兒童之間既不會發生從屬關係,也不會有互助合作的行為,只是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遊戲,因此也可以說是「集體的單獨遊戲」。例如:兒童在球池中各玩各的。

 

聯合遊戲──四至五歲幼兒的遊戲,會出現簡單的互動行為,像是相互指揮、模仿、命令或交換玩具等。囿於能力的不足,仍無組織、規則或角色安排的情形,僅是簡單的互動行為而已,稱之為「聯合遊戲」。例如:兒童可以一起在沙堆玩挖沙子或堆疊沙塔的遊戲。

 

合作遊戲──兒童遊戲進入本階段,則是屬於高認知能力的遊戲發展,遊戲是有目的的,有一定的主題、具有領導者與被領導者、角色安排、遊戲器材及遊戲規則等,例如,躲避球、棒球等,需要同儕之間相互的分工合作。

 

 

http://lydianini.myweb.hinet.net/writing/teach/teach6.htm

 

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詹老師 / 2010年9月 沙遊協會研習  沙箱遊戲作品




 

什麼是沙遊療法

 

沙遊療法又稱為沙箱療法箱庭療法,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在一個裝有沙子的箱子中,用各式的

小玩具,擺出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裝有沙子的箱子、各式的小玩具,就是沙遊療法的所有設備。但這

個療法最重要的是諮商師和個案的信賴關係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因此沙遊戲成為一種很容易被兒童接受的心理治療方式,是廣泛應用的治療兒童心

理問題的方法之一

 

沙遊療法的起源與歷史

 

沙遊療法是英國的勞恩菲爾德(M.Lowenfeld)於1929年為治療兒童所創的心理治療技法,當時稱之為

「世界技法」( The World Technique)。後來由拜勞恩菲爾德為師的,卡爾夫(D.Kalff) 導入榮格

(C.G.Jung)的分析心理學理論,而發展成為現今的「沙遊療法」(Sand Play )。

 

 1965年,日本心理學家河合隼雄( Hayao Kawai),將卡爾夫的沙箱療法引進日本,稱其為「箱庭療

法」(Hakoniwa Ryohou)。1990年卡爾夫去世,由河合接任國際沙箱協會會長。卡爾夫曾經提議將

「國際沙箱治療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andplaytherapy)」的名稱改為「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akoniwa Ryohou 」,可見河合的參與對沙箱治療的影響甚鉅。

 

1986年由筆者在台南大學設置第一個沙遊治療室,1987年梁信惠博士將沙遊療法帶入勵馨基金會並於

2002年成立了台灣沙遊協會,為本土的沙遊治療開啟了里程碑。

 

如何進行

 

在遊戲室中,治療師向孩子介紹沙箱( 通常有一乾一濕的沙箱 ),各種玩具包括:建築物、交通工

具、一般人物、特殊人物( 神、天使、巫師、惡魔、士兵等 )、家禽家畜、野生動物、水底生物、植

物、圍欄、自然界的東西( 石頭、樹枝等 )、其他( 彈珠、棉花等 )以及為濕沙盤提供的用,孩子

可以利用這些材料在沙箱中創造出一個他想要的世界

 

每次治療的時間為 50 分鐘,當孩子開始對沙盤和玩具自行探索後,治療師就退到不影響孩子製作的地方

觀察遊戲的進程

 

晤談結束,孩子離開遊戲室後,治療師要把作品拍下來,留作資料以備分析

 

孩子在創造沙箱作品的過程中或在結束時會自動講一個故事如果孩子沒講,則治療師可以邀請孩子講

講他 ( 她 ) 擺了些什麼,想要表達些什麼感受

 

故事中會表達出孩子的情感沙盤所呈現的主題以玩具的象徵意義等等。

 

治療師不對遊戲內容和孩子所講的故事做出評價和解釋,要做的就是認真傾聽,真心地接納

 

為什麼沙遊治療有效

 

沙遊療法的基本假設是,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自我治癒心靈創傷的傾向。如果有一個自由與

受保護的空間,個案的自我治癒能力就能發揮。

 

透過沙遊提供的「自由且被保護」的空間裡,個體能夠進入到人格的深處,經驗潛意識的內容,並讓潛

意識與意識之間呈現出更自然、和諧的關係。個體因此能有機會以更自主與更具意識的態度來生活。

 

沙遊的作用

 

1.面對著沙箱,旁邊有值得信任的輔導師,個案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會產生很多的意象,而那些各種

具模型,以及對沙子的感官經驗,也刺激了無意識的發生

 

2.沙遊的本質在於喚醒人的無意識及身體感覺,碰觸內在最本源的心理內容。

 

3.沙遊像一扇窗,可以打開或透視人的心靈,使人能夠重新體驗前言語和非言語的狀態。

 

治療師的功能

 

沙遊的功效來自製作沙箱的過程本身。一般在創作過程不給於解釋這樣可以使創作者貼近自己內在正

經歷體驗並展開豐富的想像。治療師像是一個見證者,也是第一個對沙遊給予共情反應的人。當二者通

過沙箱的媒介同時體驗到沙箱製作者的內心世界時,一個共同時刻就發生了。而這種共情有助於容納和

彰顯出現的內部體驗,以使它能對個人發生持續的作用。

 

沙盤遊戲對兒童的特別意義

 

1.較少的語言要求特性( 又稱為非語言的治療 )

 

兒童在學習說話之前已經能夠聽懂許多詞語,但兒童語言發展水準使得兒童不能夠表達特殊的需求和特

別的想法。沙遊可以打開或透視人的心靈,使人能夠重新體驗前語言與非語言狀態在沙遊治療的過程

中,兒童的無意識自動流露在沙箱中,治療師能夠根據沙遊場景去理解兒童的潛意識內容。在接觸沙遊

的初級階段,兒童有些可以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會選擇這種或那種玩具;但隨著治療的深入,

無意識支配兒童,兒童本人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在沙遊治療的過程中,意識的內容和

傾向首先浮現,接著出現無意識的內容,意識與無意識的內容的交流促進了個體的完整性

 

2.沙盤遊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

 

童年期經歷對人格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經歷主要以早期嬰兒與主要照顧者的依戀關係狀況以及兒

童的早期的探索行為受到阻斷的程度有關。在沙遊治療的過程中治療師基本不干預兒童的活動。因此

童可以非常自由的表達自我,宣洩不良情緒,以及在深層修復受到創傷的早期人格結構沙遊的本質在

於喚醒個體潛意識與身體感覺,使其最本源的心理內容呈現出來

 

此外,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橋樑,因此,沙盤遊戲很容易被兒童

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指導,兒童就能很快進入遊戲過程中,兒童的投入與合作程度也是任何其他形式治

療無法達到的。

 

哪些人適合做沙遊治療? 

 

沙遊特別適合語言能力還沒充分發展的兒童語言能力有障礙的兒童此療法最初主要用來治療

虐待兒童、自閉症兒童、情感障礙兒童、恐懼與焦慮兒童、學習困難兒童

 

目前,此法不再局限於兒童,而是廣泛的運用於成人心理治療中,一些臨床家也將該法應用於非臨床人

群,如在學校、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和管理中的應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DZ1kc.6BBRoOeu9rOQF7g46ApaI

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歲的小孩吵著要玩iPad~手眼協調的發展

 

iPad真是一個有趣的商品

真得很好用

像是這次的文章裡面的圖也是用iPad畫的

但是iPad對孩子真得好嗎?

 

今天碰到一個兩歲的孩子在哭鬧

我還以為是孩子不舒服

結果是吵著媽媽要拿iPad來玩

一個才剛學會說話不到多久的孩子

居然就會要iPad

真是令人感到驚訝!

 

對於成人iPad的確是很方面的工具

但是對兒童而言

過度使用iPad卻往往是弊多於利喔!!!

 

我們先從人類最依賴的感覺系統  視覺 來說明

視覺與絕大多數人想像的並不一樣

我們的視覺分為兩大部分:

一是中央視野、另一是周邊視野

中央視野的範圍實際上很狹窄,

可以準確地區辨顏色與形狀,

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用來區辨物品,

當然認字也是在這裡執行的。

然而,周邊視野的功能就不一樣了,

雖然他的範圍比較寬廣,

但是實際上並不能清楚看清楚物品,

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察視覺快速移動的物品。

像是過馬路或騎車時,判斷身邊發生的狀況,就全靠周邊視野了。

如果週邊視野的察覺功能不好,

就像下雨天穿雨衣過馬路,

老是會搞不清楚車子哪時候會過來,

過馬路時也就要特別小心。

周邊視野的發展與兒童的移動經驗有關,

如果孩子都是坐在家裡打電動、看書,

周邊視野的察覺能力是不會出來的。

如同我們之前說過的,

周邊視野最重要的功能是察覺移動速度,

在玩iPad的時候,

我們是用哪裡來察覺物品移動呢?

使用的卻是中央視野不是嗎?

用iPad打電動等於是在教導孩子尚未成熟的神經系統

要用中央視野來注意快速移動的東西

就好像是教導孩子用眼睛來接球一樣

結果孩子眼睛直直盯著球一直看

最後的結果一定是...........

被球打到的哇哇大哭。

想要讓孩子的手眼協調好好的發展,

請放下手邊的iPad吧!

抽空跟孩子多多的玩玩丟接球吧!

 

不要小時候讓孩子多玩iPad,

長大又念他為什麼老是找不到東西,

眼睛長來做什麼!!!

孩子不會告訴你,

他的周邊視野實際上根本沒有足夠的練習機會。
 

 

引用自 http://tw.myblog.yahoo.com/kiddevelop/article?mid=593&prev=-1&next=588

詹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